![]() |
|
![]() |
![]() |
分类错误! | ![]() |
解鹏嗣:青春的另一种“酷”
浏览:418次'时间:2025年5月8日
——记抚顺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、东露天矿采剥段采剥队乙班排长解鹏嗣 图/文 专刊部 鲍雅辉 解鹏嗣,这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小伙子,在荣获“抚顺市五一劳动奖章”之前,还曾有多个属于他的闪耀时刻—— “全国煤炭行业优秀共青团员”“抚顺市雷锋式优秀青年”“抚顺市青年岗位能手”“最美抚顺人”抚顺市“第十届技术比武电铲司机状元”,集团公司第七届、第十届技术比武“电铲司机状元”等荣誉称号,他以拼搏创新展现了新时期技术青年的风采和担当。 每每站在聚光灯下,手捧红彤彤的奖状,解鹏嗣的内心都会波澜起伏,继而便会笃定地告诉自己:青春,就是用来奋斗的!继续努力,无怨无悔。 一 2012年4月,解鹏嗣刚好在琥珀纸业公司工作了一年,因工作需要,被转调到了东露天矿采剥段采剥队201#电铲包机组,与电铲司机任万富结为师徒,专门学习电铲操作技术。 上班第一天,20出头的解鹏嗣便遇到了一个不小的挑战。201#属于10立方米电铲,站在地面向上看,就像个庞然大物矗立在眼前,解鹏嗣跟在师傅后面,小心翼翼地登上电铲,狭窄的驾驶室,局促的空间,空气中到处散发着机油味……这还不算,电铲运行时,噪声刺耳,两个人面对面说话都要大声喊。 所有的一切,既让解鹏嗣感到意外,也让他好奇,及至产生了一种想要征服电铲的欲望。 任万富操作时的每一个动作,解鹏嗣都会记下来,哪个环节没看明白,立刻就向师傅讨教,直到弄懂弄通为止。操作电铲,单单理论上通了不行,要实际操作过得硬才能跟班作业。平日里生产紧张,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单独练习,便趁着师傅吃午饭的时间抓紧练。起初的那些天,每个中午只能装一盒列车,掌握了动作要领后,操作的越来越准,越来越快,一个中午竟能完成一排列车的装车量。 也正因此,一年半之后,解鹏嗣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都有了质的飞跃,很快就在同期而来的同伴中脱颖而出,正式成为电铲司机。要知道,从学员到电铲副司机,再到电铲司机,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过渡,否则真正进入实际工作中,也会因经验不足而无法胜任。 可解鹏嗣却打破了这条看似不可能打破的规律,在队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,甚至还有人说上了风凉话。解鹏嗣根本就没有时间理会这些,而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。 二 当上了电铲司机,带着比自己年龄还小的副司机上岗作业,解鹏嗣的心里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,他比以往更加严格要求自己,对知识的渴求也愈加强烈。 在一次作业过程中,201#电铲的风泵轮突然发生了故障,必须修理或更换才能恢复正常作业。恰在那时,201#电铲处于等配车的欠车状态,一旦矿调度配车,电铲无法配合作业就会中断生产,给企业造成损失。 解鹏嗣当然知道问题的严重性,立刻安排电铲副司机联系维修人员。不巧的是,维修员已经全部被派出了,就算紧急调派也不可能马上赶到。 得知这一情况,解鹏嗣丝毫没有慌乱,而是仔细观察风泵轮,大脑飞快旋转,思考着该如何快速解决眼前的问题。想到处理办法后,立即让副司机联系调度,并向队里说明情况,自己则跑到上盘掌子去寻找电铲修理车。 幸运的是,配件齐全的修理车就在离他不太远的地方。这时,维修部门的专业人员也陆续赶到,仅用一个多小时就换完了风泵轮。201#电铲重新启动,很快就发出了轰鸣声,再度投入到生产作业中。 类似的事情,还有很多,解鹏嗣总能用自己的方法先将问题化解掉一部分,尽量不影响到正常的剥离生产。时间久了,对这个年轻的电铲司机,外界再也没有了任何的质疑,还都纷纷评价他聪明、肯学、肯干,是年轻人的表率。 机会总是偏爱于有准备的人。在历经一年司机长的历练后,2019年5月,解鹏嗣担起乙班排长一职。当然,他依旧是采剥队最年轻的排长之一。 上任不久,解鹏嗣便接到了202#电铲和新207#电铲倒车换位置的重任。这项工作极为复杂,电铲需要升降两个段、过三排铁道,倒车一公里左右。 电铲倒车前,解鹏嗣仔细检查了电铲移动部位的电机,细致到每一个牙轮都精心地查看了一番。待确认所有牙轮都完好后,他又查看了油量。 倒车开始,解鹏嗣有条不紊地指挥着,电铲司机按照他的指令稳稳地握着操纵杆,不敢有丝毫放松。“向左一点儿,再来一点儿……好嘞!” 连续3天,解鹏嗣盯在现场。升降段过程中,他必须要看好方向和角度,且要把货垫好后,电铲才能移动。过铁道时,更要小心翼翼,决不能让铁轨受损。 在这样一次重要工作任务的历练下,解鹏嗣显然更成熟、更坚定、更果敢、更加勇于担当。 三 4月8日,解鹏嗣当班。班前会结束后,他召集当班司机开小会,交代坑下夜班作业要点。 当天,解鹏嗣要重点盯守的108#电铲作业现场距离较远,没有可搭乘的通勤车,只能步行。临出发前,解鹏嗣将面包、热水瓶放入背包,对讲机放入工装口袋,手机则紧紧地握在手中。 晚5点,落日余晖映红了半边天,东露天矿坑下生产现场鲜活灵动,散发着勃勃生机。电铲、电机车、采矿大汽车、钻机的轰鸣声,交织在一起,恰似一首浑厚的交响乐。解鹏嗣喜欢这浑厚的交响,怎么听都听不够。一个夜班,分布在坑下不同采区的15个包机组他都要走到,也就更有机会聆听动听的交响。 只是,单听交响不行,解鹏嗣要查看每台电铲的采掘质量,要检查爬犁车上的电缆还有多少圈,然后估摸着大概还能用多久,再计划好哪天前来更换。这些都需要逐一记在本子上,印在脑海里,不能忘也不敢忘,忘了哪一项,都会影响到正常工作。而一旦遇到哪台电铲有倒车、过火线、降段等特殊情况需要处理时,解鹏嗣就得盯在现场指挥,一刻都不能离开。 解鹏嗣走路很快,步子也轻,好像脚跟不落地的样子。每查看完设备和电缆情况,他都会悉心叮嘱当班电铲司机要关注作业细节,保证作业安全。 这个夜班,解鹏嗣的步行总数是24000步。东露天矿坑的周长大约15公里,按平均每天2万步、每步跨度长50厘米来计算,一年270个工作日,解鹏嗣能走5400000步,2700000米,相当于绕着矿坑转了180圈。 可解鹏嗣一点儿都不觉得累,乐不可支地游走在不同的采区间,眼里时刻闪耀着自信的光芒。 工作的同时,解鹏嗣还考取了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专科学历。经常有人问解鹏嗣对学历与能力的看法,他总是回答:“我认为学历和能力既不对立,也不一定成正比,而是个人素质中相辅相成的两面。学历是通行证,能力决定我们能走多远。在这个伟大的时代,只要有梦想、肯奋斗,干一行、专一行,细细打磨、精心雕琢,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,都能为社会创造价值!” |
![]() |
![]() |